经过浸泡的大米被磨成米浆
将蒸制后的粉皮晾干定型
岳塘融媒11月20日讯(记者 黄雯杏)走进岳塘区宝塔街道的有吃堂小吃店,热气氤氲,石磨低转,米香弥漫。这家看似寻常的小店,不仅是湘潭人的早餐“心头好”,更助力“湘潭传统手工石磨鲜湿米粉制作技艺”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制成后的粉皮层层叠好后切成均匀的宽条
湘潭传统手工石磨鲜湿米粉制作技艺传承人成勇军
“从奶奶到妈妈再到我,手艺已经传承了三代。”店主成勇军是这项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,坚守这门手艺已逾十年。为保证原料品质,他在湘潭县承包了500余亩水田,专门种植适合制粉的早稻米。“这种米香更浓,做出来的米粉更有韧性。”成勇军介绍。
每天凌晨四点,天光未亮,“有吃堂”的石磨便开始缓缓转动。米粉制作工序繁杂,从泡米、磨浆到蒸制、定型、切条,全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工完成。“手工米粉保质期短,都是上午做上午卖,下午做下午卖。”成勇军说,这款非遗米粉日销量可达300碗,不少食客还会直接购买粉皮。
有吃堂肉丝手工粉
米粉本身味淡,汤头与码子是决定风味的关键。一碗地道的湘潭米粉,以浓郁的筒子骨汤为底,盖上煨得软烂入味的肉丝码子,再撒上一把葱花、添上一勺剁辣椒,构成了无数湘潭人难以割舍的家乡记忆。经常来店里“嗦粉”的付先生表示,“手工粉制作过程看得见,吃起来格外放心。”凭借这份地道风味,小店从清晨营业到凌晨,米粉、炒菜、盖码饭、烧烤等各类美食接续供应,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顾客。
上午十点,早餐高峰期已过,来“嗦粉”的客人依旧不减
面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困境,成勇军主动拥抱变化。2019年起,他通过新媒体直播石磨制粉过程,让非遗技艺直观地走进大众视野。如今,他已组建一支8人的运营团队,搭建专业直播间,并先后赴长沙、杭州等地学习专业直播技能。同时,他已招收学徒百余人,徒弟遍布全国50多个城市,甚至还有徒弟把店铺开到了柬埔寨,让湘潭石磨米粉的香气飘向了海外。
目前,成勇军的线上业务发展势头强劲,单日线上订单量就能达到200至300单。“我正积极筹划建设新工厂,致力于攻克米线保鲜技术难题,创新研发剁辣椒、小鱼仔、麻辣牛肉等配菜,希望让石磨米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”成勇军满怀信心地表示。
责编:陶妞
来源:岳塘新闻网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“面包妈妈”黄文韬:身残志坚勇闯创业路 用双手揉出生活的甜
老细屋里&崔老板蟹钳:强特色、优服务、树标杆,推动“吃在湘潭”品牌火起来
书香岳塘:畅游书籍的海洋——小谷吖循环书仓
禁烧秸秆护生态 巧用废料变资源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昭山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法华山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山市晴岚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昭潭
下载APP
分享到